管理新語:從蘇東坡到知識產業
許士軍/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
偶讀北宋歷史,看到當時蘇軾因鯁直受人陷害,貶到惠州,在艱苦的日子裏,有一天寫下一首:「白髮蕭散滿霜風,小閣藤床寄病容,報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輕打五更鐘。」的詩,那時,這也不過是一位年過六十老先生抒發不幸遭遇之自侃之作而已,但是這首詩傳回京城,被仇家章惇獲知大怒,主要是嫉妒他在困頓之中仍能寫出「春睡美」這種意境,乃設法將他再貶到更南邊仍屬蠻荒之地的海南島,以為報復。
以當時蘇章二人都屬於朝庭之上的重臣,居然由於一首詩引發在情緒上如此大的衝突─這首詩既不涉及國家大事,也未曾有任何人身攻訐─今天看來,未免小題大作。它所反映的,乃是當時人們對於詩賦之重視,例如在有宋一代,如范仲淹、歐陽修、王安石這些國家重臣,莫不在詞賦方面有極高造詣,其雋永作品千古傳誦,顯然這乃反映一種時代精神,也許正由於這種風氣造就了所謂宋詞在我國歷史中文學的燦爛。
以古觀今,台灣在光復後四十年間,上下以經濟發展為努力方向,而建立工業更為發展的重心。在這風氣下,青年學子報考大學率多選擇工程科系為優先志願,而主持財經大政者,如尹仲容、李國鼎、孫運璿等人,也以理工背景出身者佔最大多數。再說,近年來,同樣情況轉移到法律學門,大學法律學系成為報考者最熱門的志願選擇,也蔚然成為風氣。
造成以上這種風氣和潮流的,基本上有其社會或經濟上的理由和需要,但在相當程度內,也受到政治力量之支配或引導。此不僅在君主制度下,隨著皇帝或大臣之意向或風尚而轉移,例如漢武帝聽從董仲舒之進言,罷黜百家,獨尊孔子,造成儒家思想在我國社會中之主流地位。即使在民主時代,政府所採政策或獎勵措施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。例如近日政府有意透過種種租稅誘因以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;認真為之,相信也可帶動社會風氣及人才及資源之流向。
然而,本文所真正要談的,乃是有關知識經濟之發展問題。所謂「應用知識以創造創新價值」不但已成為今日世界之潮流,對於轉型中的台灣社會和產業,更是必須努力的途徑,此點似乎在朝野間已建有共識;問題在於,如何使「知識與創新」能夠超越口頭或文書作業層次,而成為一種風氣,有如詞賦之於宋代,經濟建設之於光復初期以及今日人們對於法律之趨之若騖。有了風氣,才會產生實際作用。
在這方面,目前社會上,從產業界到政府對於知識的重視,似乎尚未成為氣候;人們對於有形之廠房設備願意投下鉅額資金,但是為了取得知識,所願支付者,除非受到智慧財產權之限制,一般感覺只是值得所謂車馬交通費戔戔之數,或比照鐘點費標準就夠了。在骨子裏,人們並不認為知識本身是有價值的。然而在事實上,若望知識與創新真正能為社會、政府及產業注入一股活水,有賴培養一種「知識工作者」,他們不是一般白領階級,而是一種十分稀罕的資源,目前這種工作者已成為國際間人們極力爭取的對象,不是依上述這種貪便宜心態所能獲得的。
尤有進者,要使得這種人才發揮作用,也不是僅僅靠優厚條件爭取,然後將他們安置在現有組織內就夠了。以先進國家的經驗來說,有待在社會中出現有某種專門從事知識服務與創新之產業,譬如諮詢顧問業之類,而且恐怕要等到人們願意為他們的服務支付高額代價時,才是真正知識時代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