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價值觀?

過去二十年,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廣受討論與辯論的議題,許多人發現我們的文化對正面價值觀的堅持有淪喪之勢,並將這種道德的墮落歸罪到高居不下的離婚率、犯罪率、兒童不守規矩等原因上,至於價值觀何以淪喪,或如何捍衛價值觀,眾人說法則莫衷一是。這種不知所已,主要是緣自不瞭解價值觀、價值觀對人的影響,以及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造成的。

《韋氏字典新版》對價值觀的定義是:「社會成員由衷尊重的理想、風俗及制度等。」簡言之,價值觀是用適當合理的方式,去塑化社會成員思想、情緒及行為的方針。價值觀是文明、社會、團體、家庭及個人的建立基礎,是維護所有小我及大我誠信的要素。誠如字典所言,人們對自己的價值觀能由衷感受;像誠實、正直、尊嚴等價值觀,能激發許多人的強烈情緒。價值觀讓人在面對生活時,做出明確的道德及倫理選擇,在遇到這些問題時,能有心理準備。例如,若某人重視友誼,當他必須在友情和個人利益之間做選擇時,便會放棄個人利益,選擇保護友情。價值觀賜與我們行為的準則,使我們奮鬥不懈。價值觀塑造了個人與文化、釐定出優先輕重、建立規範,並創造我們的期許。

價值觀的淪喪

如果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都這麼重要,何以近年來價值會光華盡失,力量消蝕?不幸的是,價值觀已經被說到爛了,政治、社會及宗教團體為了達成私自目標,刻意將價值觀據為己有。這種「挾天子以自重」的情形把價值觀變成唯我獨尊、「凌駕於你之上」的東西,被各團體所霸佔,因而掩蓋了價值對人的意義,使人忽視價值觀的重要性。我們似乎看不見價值觀的真貌,對健康的價值,以及健康價值對人的益處,看法互異。

價值觀的高不可攀也是其勢微的因素之一。由於價值觀在社會上地位崇高,許多人把價值觀視為飄浮在「真實世界」外的玄體,價值觀的遙不可及,是它喪失影響力的原因之一,人們跟美國社會當初賴以為建的價值失去了連繫,再也無法於日常生活中思索、見聞、感受或體驗價值觀的存在。然而像誠實、關愛及努力之類的價值觀,卻非常真實,我們也應該在生活中體現。當你叫孩子去做功課、擺碗盤、或善待兄弟姊妹時,不僅是在強化家規和管教,更重要的是,你向孩子傳達了他們應該學習的重要價值:紀律、責任與體貼。

我們對價值觀的態度變得怠忽輕慢,以為它們會跟以往一樣屹立不搖。我們很少去思考,或嚴肅地討論價值觀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,結果在某個程度上,忘卻了它們的意義。我們視當初立國的價值觀為理所當然,這種輕忽的態度使我們偏離了價值觀的正軌。

過去三十年,美國文化起了戲劇性的轉變,由於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,大家對社會該重視者不再有共識,我們的家庭更破碎、人們更疏離,社區間也互不往來。這種人際關係的喪失,讓大家對價值觀更難以凝聚共識,也更難在生活中體現、共享,並傳授給下一代。

經濟的動盪或許也是美國價值觀淪喪的原因之一。心理學家亞伯罕.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在《需求層次》(Hierarchy of Needs)中提到,人們必須滿足更基本的需求──食物、水、庇護──而後才能致力追求其他像價值觀這類更高層次的需求。家長因為擔心經濟、工作、安家糊口,反而無心教導孩子價值觀。

二十一世紀狂亂的生活步調,也會干擾家庭教育。工作過度、時程緊湊、緊張和疲累,使父母缺乏體力閒情把價值觀變成家庭的重要事項,孩子也跟忙一天算一天。生活的嚴苛,取代了日常生活的價值基礎。

我們在教育孩子時,都會遇到上述的問題,但它們都無法真正讓孩子將整套不同的價值觀內化。可悲的是,過去幾十年來,以美國流行文化為首的其他力量,不斷日益壯大,傳達的訊息與我們一向推崇的價值觀背道而馳。這些力量(漠視公眾利益,不計代價求取利潤)讓人們誤信,我們應追求即時的滿足、貪婪、快樂主義等偏差的價值,要不就是使人自覺無力抗拒這些誘惑。

教導

價值觀跟植物一樣,須時時灌溉才能茁長。價值觀必須時時關照,常常檢查,以免受病蟲害侵擾。價值觀必須每天拿到天光下,才能長得又高又壯,才能讓家長孩子欣賞到它們的美與意義,並看到價值觀對生活的重要。把價值觀從遙不可攀的高閣上取下來,納入生活裡,讓孩子垂手可觸之後,就等於「澆了水,吃了肥」。價值觀應與家庭生活交織在一塊兒,跟家長孩子所有的思想、情緒和行動,都能接軌。